分卷阅读31
觉早起的李流光精神萎靡。小厮担心地问:“可是昨晚没休息好?”李流光摆摆手,“晚上做梦醒了几次,这件事就不要告诉母亲了。”小厮听出了警告,没敢继续多问。李流光上午没什么事,吩咐人将白掌柜喊来。他原有心去纸坊看看,但因为三皇子路上遇刺的消息,李母不肯让他单独出门。好在白掌柜知道他的心思,早早赶到国公府,说起昨天纸坊开业的盛况。概因纸坊背后是国公府的缘故,昨日上门道贺的人不少。这些人或同纸坊以前的主人有旧,或为了逢迎国公府,或是竞争对手欲一探虚实,总之熙熙攘攘十分热闹。白掌柜笑的如弥勒佛,对道贺之人热情有加。他并没有特意去介绍纸坊生产的纸,只是大大方方将其摆出。他对这些纸有信心,来的人里面也没有蠢货。果然不管这些人上门什么心思,见到摆放的纸之后俱都被其吸引。尤其是被晋国公命名的“澄心纸”,更是获得了一致的赞誉。当即,白掌柜便接到了几笔订单。晋阳官学的几位博士更是表示,将会同长史商量过后,将澄心纸用作教学专用。这几名博士虽比不上曹公名满天下,但任职官学几年也称得上是桃李满园,影响力不容小窥。白掌柜趁机装作不经意提到了活字印刷,狠狠替李流光刷了一笔声望值。他看着李流光笑道:“萧博士出自兰陵萧家的偏支,平日最是端正清高,难得昨日失态,拍着小人的肩膀用心勉励了几句。更是夸赞七郎赤子之心,犹如昆山之片玉。”说到这里,白掌柜顿了顿,试探地问:“昨天萧博士提及,兰陵萧家藏书无数,却因着种种缘故只能深藏阁楼,仅族内子弟可读。若七郎不介意,他愿同萧家族长提及,借用活字印刷刊印族内藏书,发行天下。”白掌柜一口一个博士,李流光反应半天才意识到此博士非彼博士。并非他前世熟悉的学位名称,而是大唐教授学生的一种官职。从白掌柜的话中可听出,萧博士认识到了活字印刷的价值,想要替萧家大大刷一笔声望值。他先是拉近了同白掌柜的距离,又是给李流光戴了一顶高帽。李流光若真是赤子之心,怎么都不该拒绝这个提议。一念至此,李流光似笑非笑,“从萧博士这一番行为,可真看不出他是一个端正清高之人。”白掌柜哈哈大笑,实话实说:“萧博士虽有私心,但本心却是好的。正是因为性子板正,才会没什么章法,行事作为让人一眼便看透。”李流光知道白掌柜的意思,他也无意将活字印刷扣在手中,便点点头,说:“我没什么意见。只有一点,希望日后有机会能亲去萧家的藏书楼看看。”他答应的爽快,下午萧博士便备礼上了门。同李流光想象的不同,出现在他面前的萧博士已年约五旬,看着十分干瘪瘦小。仅一身朴素的青布长袍,浑身透着一股不容忽视的严肃正气。萧博士来时,李流光正在练字。对方看着李流光歪歪扭扭的字体,并未因为李流光的身份避讳,反而是出言认真指点一番。李流光有些明白白掌柜说的萧博士的性子了,态度也随之认真起来。萧博士并未在国公府多待,说了几句便要走。临了,他表示李流光的字虽还没什么章法,但字里行间已能看出一些特点。他建议李流光日后改为临摹王羲之的字,言之王字笔法精绝,笔势遒劲,字里行间潇洒飘逸,骨骼清秀,正似李流光的特点。李流光不欲拒绝萧博士的好意,当面客气地答应下来。他以为萧博士只是说说,谁知转头萧博士便派家人送来一副王羲之的真迹,及他亲自写的几本字帖。并希望李流光每日写五十个大字,攒够五百个即派人送到青枝巷萧家,他来亲自批改。李流光:“……”萧博士行事直来直往,晚上李父听说后先是大笑,继而提点李流光,“别看萧博士名声不显,但只是因为萧博士不善作诗行文。他在书法一途深的王羲之真传,是官学教授书法的夫子。”李父的意思十分明显,李流光乖乖表示他会每日坚持五十个大字。李父笑着点头,又委婉暗示他还从未见过王羲之的真迹。李流光闻弦歌而知雅意,立时便将萧博士送来的字画送到了李父的书房。李母嗔道:“不要脸,连小七的东西都抢。”李父哈哈大笑,笑过之后满是感慨:“小七是真的长大了!”作者有话要说: 唔,昨日看到有读者提到文内的称呼有些违和。稍微解释下,行文至此大家都看出来啦,背景是架空的唐朝。写之前我便考虑过要不要认真考据,也看了一些相关的资料。若是大家注意,便会发现文内的部分细节我还是蛮注意的,(不要脸自夸一句)。但也有部分若是考据的话,实在太麻烦,作者君干脆就架空了。这里重点提到称呼,像读者提到的一样,大唐的很多称呼同后世完全不同。就是因为不同,考虑到大家看文习惯所以没有考据,而是依照一般古言的习惯称呼。如果大家对这个实在在意的话,我就改改,尽量符合当时的历史。转一份来自李世民吧的资料,作者奔跑的瞌睡猪,目测应该算是比较齐全。唐时的称谓1、对皇帝的称呼唐代称呼皇帝,较为普遍的叫法是“陛下”和“圣人”,这个圣人应用最多的地方应该是皇帝去某个地方,进去的时候下人大声通报“圣人至!!!”而不是我们印象中的“皇上驾到”“万岁爷驾到”等等的,而“主上”、“大家”在称呼皇帝时也经常使用。至于什么“皇上”“万岁爷”“父皇”之类的叫法不是意yin出来的就是明清以后才出来的词。隋唐时对皇帝也可称“至尊”。这个叫法不是当面叫皇帝“至尊”,一般用在皇帝不在时的叫法,比如两个大臣在谈论皇帝某某事的时候可以用“至尊怎么怎样的”这个说法在资治通鉴里也有多处记载。2、对官员的称呼唐代称呼官员,较为普遍的有三种叫法一是“姓”“官爵”,这里的“官爵”不必是全称,比如刘某人任职“散骑常侍”,往往只呼为“刘常侍”,姓赵的“兵部尚书”和姓钱的“礼部尚书”都被称为“赵尚书、钱尚书”,姓王姓李的“司勋主事、考功主事”被叫为“王主事、李主事”,等等。二是“姓”“公”之类的尊称,应用广泛,民间可用,官场也可用。比如见了房玄龄说“房**好”,见了魏征说“魏公万福”,三是“姓”“官名别称”。比如唐人称县令为“明府”,于是张县令、李县令会被叫为“张明府、李明府”,中书舍人和门下省高官都别称“阁老”什么