分卷阅读148
“我去,你没事吧!”小萌兔最先惊讶地喊了出来,又悄声说道,“快说,你是不是被入室抢劫了,说什么睡觉去其实是给我们打的暗号。”叶露白了他一眼,“只道是暗号你还这么明目张胆地说出来,要是真的只怕我脑袋已经不在脖子上挂着了,猪队友。”“那你下这么早?还不到十二点呢。”小萌兔更是一脸的不可置信。“嗯,明天出去玩,可能要晚上上线了。”叶露看了看手机,那是一个只有三个人的群,她们三个是初中同学,一起玩到大的,虽然上了大学后就各奔东西去了不同的城市,可是每到放假还是会抽出一天来聚上一聚。她很喜欢这种氛围,不像其他的几十个人的同学聚会那种,纯粹都是为了去吹流弊,就这么两三个人,知根知底,知心知意,挺好。第136章agonia说是要出去玩,可是她起床的时间仍然是中午。人说的话,永远都比唱的要好听。只不过,有些人已经习惯了,就不多说些什么。懒癌晚期这种病,通常都是一个传染俩的。所以她们这几个臭味相投的朋友,也都同时患上了这种不治之症。所以她们几个可以相互体谅,然后达成共识。上午起不来,干脆直接下午茶约起好了。在家里吃过午饭,叶露就开始在镜子前捣鼓起自己。通常说,女孩子出门前是要认真化个淡妆的,不为别的,只是出于对人的礼貌。礼貌这个理由很好,显得比较雅,显得比较迫不得已而为之。然而实际上是,女人化妆,压根儿就不是为了给男人看的,而是为了给街上的其他女人看的。像她们这种出门晃一圈的聚会,往往就是对着食物拍拍拍,再对着自己个儿的脸拍拍拍,然后几人再凑到一起拍拍拍,最后再秀一把,齐活。当然,她们见面一定是那种拍着自己的良心先感叹一遍对方又胖了,而不是昧着良心商业互吹一年不见你怎么又年轻了几十岁呀。这种相处方式却让她觉得很舒服,至少每句话都是出自真心的,不用自己也戴上一张面具随声应和。她用笨拙而生涩的手艰难地画着最简单的妆容,每到这时真是恨铁不成钢,这双手要是放在了键盘上,肯定能啪啪啪敲得特别顺畅,放到自己脸上反倒是不会下笔了。唇膏……就不涂了吧,反正出去是为了吃东西的,吃完东西也就差不多没了,涂了麻烦又浪费。冬天的南城也不算太冷,所以她直接披了件大衣就出门了。看着手机上老铁发来的店名和定位,那二货看上的店总是这么的奇葩。agonia……这样的一家咖啡厅,定位在离市中心比较远的地方,打个车都要二十多分钟才能到。可是这家老板是有着怎样的故事,会给自己的店起这样一个名字呢?agonia,她记得在哪看见过,是个意大利语,痛苦的意思,可它的发音却偏偏是爱过你啊。能取这样的一个名字,老板应该是个有格调的人吧。然而她在乎的却是,他家的东西到底好不好吃呢?这位老铁也算是个吃货领域的行家,她强烈推荐的,应该是没有错了。车在巷子里来回穿梭,七拐八拐地终于到了目的地。转角的街边,一家颇有情调的咖啡店,一首歌,一个老故事。门前的透明橱窗里堆满了各式各样的娃娃,斑驳的红砖墙,明明是新砌的,却要故意把它做旧,别有一番情怀在心头。墙缝间有绿芽新发,虽然都是假的,但是在寒冷的冬季,还是带给人一股清新的暖意。门前一个大牌匾,歪歪扭扭地写着应该是老板自以为很艺术的字体——agonia。简简单单的名字,不加修饰,沉静地躺在岁月的长河里,好像有人去敲击一下,它就会对你缓缓道来一个凄美而感人的故事。叶露推开了玻璃门,一股暖意迎面袭来。这里面的装修倒是让她这个搞设计的都眼前一亮。不像其他商业性的咖啡馆那样,清一色的沙发,桌椅,铺天盖地整整齐齐地排列着。这里面并不算小,却稀稀落落的只有五六桌,每一桌都是一个独立的小空间,有隔断和藤蔓半遮着,既隐蔽又不封闭。这给她的感觉很好,很适合几个老友的聚会,换言之,这家店给人的的感觉就像是来探望一个老友,或者说,店,本身就是个老友。“露露。”一个烫着大波浪卷棕色头发的女生朝她招手,“这边啦。”她瞄了一眼那只晃动的大手的位置便径直走了过去,找到一个靠墙的沙发坐了下来。对面的两个人都已经到齐了,自己还是那个来得最迟的。这家店不止是装潢这么别具一格,甚至连放的音乐都……非同凡响。这绝对不是一个贬义词,之所以这么说,是因为别家都会放一些流行歌曲,再不济也是一些轻音乐之类的。可是这家,丝弦声有如天籁之音绕耳不绝,竟然放的是古琴曲,而且还是真的有人在弹。突然有一种不伦不类的感觉。若不是这琴音断断续续,若不是她侧过身透过藤蔓看到墙根尽头有一间小屋子,看到里面有一个身影在做抚琴状,她是真的想不到这地方还有这样的人。“这是谁选的地儿啊?”叶露斜靠在沙发上问了起来。诚然,这样的地方,已经很少有浮躁的年轻人会来了。“我。”刚刚叫她的棕发女生面带笑容地回了句,“你别看这家店虽然新开张没几个月,但是据我们吃货内部统计,这家的甜点超级好吃。”“于晓洛,你又胖了。”叶露只是很生硬地回了句,且看她的反应。“彼此彼此。”于晓洛白了她一眼,却说得更起劲了,“你们两个在外地上大学没口福啊,我都来吃过好几次了,那味道叫一个绝,吃一次三日不忘,还有他们家的特调,保证你喝过以后,感激涕零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