冷门书库 - 经典小说 - 贫家子的科举路在线阅读 - 贫家子的科举路 第227节

贫家子的科举路 第227节

    至于大皇子想对圣上做些什么,除了争夺皇位,钟荣不做别的猜想。

    食君之禄,忠君之事,他们钟家向来只效忠当今圣上,自然不会做出犯上作乱的事。

    想到这里,钟荣准备伺机而动,随即他朝身边的钟锦安和钟锦华眼神暗示。不愧是父子,三人立马有了会意,是以钟荣走向养心殿时,钟锦安和钟锦华是打了掩护的。

    都说擒贼先擒王,没了领头的羊,剩下的羊群就是一盘散沙。

    见陆统帅毙了命,在场兵卫纷纷扔了手里的刀枪。他们当中本就有好些人跟钟荣一样,也是被陆统帅的护驾之名给骗了的,这会儿知道了真相,自然是巴不得能快点撇清了。

    也正因为如此,大皇子的近身兵随很快都被制服。

    是以,前一刻钟还抱着荣登宝座美梦的大皇子,此刻已成了大势不在的光杆一个。

    ······

    许是被气着的缘故,原本就已油尽灯枯的景康帝,第二日竟是连地都下不了了。

    太医看过之后,除了说微臣无能的话,其他已无办法。

    这是药石无医的意思。

    众朝臣听闻后,难免心中悲伤。特别像秦遇这些老臣,得知圣上病危,顿时泪流满面,君臣共事多年,怎可能不难受。也有善于钻营之人,很快盘算起变天之后的事。

    虽景康帝还未立下太子,可大皇子被囚禁,二皇子早在兵部尚书仇有业被斩首的那一刻就已经出了局。

    而从三皇子代为处理朝政这件事来看,大家都明白,若无意外,那么接下来他们要效忠的主子便是三皇子了。

    相比起朝臣的难以接受,景康帝却是淡定。人生自古谁无死,自己虽被人称作万岁,可谁人不知,这世间哪有真正活到万岁之人。

    景康帝想到自己当政四十余载,河清海晏,国泰民安,也算不负先帝所托了。

    对了,还有百姓们赖以生存的粮食,景康帝很快想到了今年的稻谷收成,也不知此次全面采用新的种植方法,效果如何。

    ······

    朝臣们只以为圣上不日就要大行,可一连半个月过去,那让众人挂着心的丧龙钟却一直都未响起。

    这下,大家都忍不住往好了思忖,想着圣上的病体是不是有所好转,只有三皇子知道,父皇这是在等着各地上报的粮食奏折呢。

    只是随着各州府的奏报陆续送达京城,三皇子也是第一时间就念给病榻上的景康帝听,可三皇子发现,父皇听到各地的粮食都超出以往的丰收后,虽脸上带着笑,可眼里依旧有着期待。

    彼时景康帝已滴水未进三日了,而从昨日开始,所有皇子和皇女都已经寸步不离的守在养心殿这边了。

    看到父皇强撑着一口气的模样,三皇子突然想起,石洲府的奏折还未送来,所以,父皇不会还在等着那边的奏报吧?

    果然,像是为了印证三皇子的猜测一般,只见榻上的景康帝嘴角动了动,三皇子凑近去听,就听到“林修撰”三个字。

    李祯顿时泪目,他记起年初父皇与自己说的话。父皇说,期望今年石洲府的稻谷收成能再更上一层。

    当时李祯想的是,如今这般的好收成已是前所未有,要想再超过,怕是很难吧。

    可景康帝却不这样认为,都说一回生,二回熟,越是往后,种植经验越精进,能超过先前不是没有可能。

    九月二十九这日,石洲府的奏折终于送了过来。

    接过吴公公手里的奏报,三皇子很快去了榻前,此时的景康帝已是弥留之际,在听到“石洲府”三个字时,他动了动眼皮。

    见状,三皇子也不耽搁,展开奏折后就高声念了起来,“微臣石洲知府林远秋启禀圣上,今岁谷稻已收割完成,田税也已征收入库。禀圣上,石州府两千三百七十顷水田,共收稻谷一百零六万六千五百担,比去岁多收一千三百二十担。禀圣上,微臣甚喜,常言年丰时稔、盈车嘉穗,食粮之丰,即百姓之福,亦能乾坤稳固,大景江山定万代可昌啊······”

    景康帝嘴角带笑,眼睛缓缓闭上,宛如睡着了一般。

    ······

    景康帝驾崩的丧钟终于敲响,连着四十五记的铛铛声,寓意着帝王的九五之尊。

    不到半盏茶的功夫,城中家家户户的大门口就挂上了白布,百姓们都自觉的穿上素衣,家里的灯笼也都换成了白色。想到景康帝的勤政为民,众百姓都忍不住呜呜呜的哭了起来。

    登遐,确定典丧官,文武百官身着素服进宫吊唁,帝室哭踊如礼。典丧官开始料理太宗皇帝的后事。太宗正是景康帝的庙号,有发扬光大祖宗基业之意。

    国不可一日无君。皇帝殡天已是无法挽回的事实,对于大景朝的朝臣来说,此刻并不是悲伤痛哭的时候,当务之急自是扶持新君继承大统,以安天下。

    太宗皇帝的遗诏很快在内阁大臣的见证下,昭告于天下,和众朝臣猜想的一样,新君人选正是三皇子李祯。

    朝臣们当即朝新君跪地行礼,“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!”

    至于登基的日子,要等钦天监选了吉日。

    新帝很快下了第一道圣旨,命钟荣接手京郊大营统帅一职,并负责先帝丧礼期间的京城治安。

    对于这样的安排,众朝臣并不惊讶,他们还记得大皇子篡位那日,全赖钟校尉化险为夷呢,所以新帝对他委以重任实属正常。

    只是不知钟校尉是何时为圣上所用的。

    对于旁人的猜测,钟荣并没理会,他还跟先前一样的想法,那就是只效忠当今圣上。

    ······

    林远秋是在景康帝驾崩后的第三日得知消息的,虽有思想准备,可当这事真正发生时,他还是觉得有些突然和难受。

    府衙很快贴出了国丧告示,在这期间,不管是官员还是平头百姓,一百天之内不许作乐,七七四十九天不准屠宰。在国丧期间,也不可穿颜色鲜艳的衣服。至于嫁娶之事,只能延期到百日之后进行。

    如今已是十月,百日的时间正好包含了除夕和来年的整个正月,所以今年的过年,林家难得没有喜庆的气氛。

    ······

    二月初八,李祯正式登基称帝,改国号为景昌。昌有兴旺、兴盛之意,寓意着大景朝日后的繁荣昌盛。

    在众朝臣看来,新帝登基,自然少不得一番动作,比如清除其他几位皇子的势力,然后大肆嘉奖和恩封亲信,好巩固自己的政权。

    可让人意外的是,景昌帝并未这样做,除了大赦天下和开恩科,景昌帝只恩封了一公一伯,其中“公”自然是皇后娘娘的娘家,按照惯例,皇后的父亲被封为承恩公。而被封了靖远伯的这位,就实在太让人意外了,也是到了今日,朝臣们才知道,原来在永宁州时,钟统帅竟然救过当时还是三皇子的圣上。

    不得不说,这人还真真是好命啊。

    ······

    这几日,林远秋一直都纳闷自己回京述职的文书怎么还没收到。

    任石洲知府已满三年,按理述职公文在年前就该下达到他手上才是。

    林远秋心想着是不是因着忙碌先帝的丧事,才致使述职的事往后延了。

    哪知没过两日,京中突然来了圣旨。宣旨公公正是小桂子,当初三皇子来塞北时,林远秋就见到过他。

    不过这会儿林远秋的心思全在圣旨上,因为他升官了,圣上给他升了两级直接任命了户部尚书一职,且到任时间就在两个月后,所以,他马上就要回京城了。

    想到回去时,他们又是全家齐出发的那种,林远秋也没耽搁,待送走宣旨公公,就很快回到后衙,把此事告诉了爷奶和爹娘,还有钰柔。

    对了,想起小桂子告知他的喜讯,林远秋忙对妻子说道,“钰柔,圣上给岳父封了靖远伯。”

    听到父亲竟然被恩封了爵位,钟钰柔一时没反应过来,等看到相公确定的眼神后,钟钰柔忍不住红了眼眶,她还记得父亲在泾州大营时的不易,如今父亲总算有了成就。

    而林三柱,原本因为自家狗子升了大官就已乐得飞起,这会儿再加上亲家的大喜事,所以笑着的嘴就没合拢过。

    冯氏也是满脸喜色,为自家儿子高兴,也为两个小孙孙,她家墨逸和墨衍可有个当着伯爷的姥爷了呢。

    老林头和吴氏自然也笑得见牙不见眼。

    可片刻之后,吴氏就忍不住心急了起来,“哎呦,你说都咱们要回京城,那作坊该咋办啊?”

    一听这话,冯氏也立马跟着着急了起来,“对哦,咱们的绣坊可咋办,前日才又招了十来个绣工呢,总不好让她们全都回去吧。”

    再说,如今绣坊里可雇了不少人在做绣活呢,要是突然关门了,想来这些妇人会很难过才是。

    想到每次发工钱时,妇人们一张张笑脸,钟钰柔也觉得把作坊关了不是个事儿,可她一时又想不到好的法子出来。

    对于作坊的安排,其实林远秋心里早有了盘算,所以这会儿他很快给出了自己的主意。

    等听到竟是把作坊交给秀娥她们经营,吴氏和冯氏,还有钟钰柔都忍不住点头,对哦,这么好的主意她们怎么就没想到呢。

    如此,她们就不用担心女工们失了挣银钱的活计。

    先前秀娥她们跟着学了不少绣品花样,要打理好作坊自是不难。

    何况做好的绣品会有客商直接上门来收,秀娥她们只要带领人把绣活做好就成。

    既然拿定了主意,吴氏也不耽搁,很快让婆子去请秀娥这些人过来,好一起商议作坊的事。

    而老林头,则派家丁去告知大老爷二老爷家里马上要回京城的事。

    ······

    对秀娥她们来说,能接手作坊,也算是意外的大喜事一件了。

    虽如今日子过得美满,可包括秀娥在内的二十七位曾经的山妻,永远都忘不了在巫山时的那段悲惨经历。所以她们希望自己能接手老夫人她们的善行,也去帮扶穷困的妇人们。

    至于打理绣坊的人手,自然是不用愁的,算上嫁到定胡县的桃花,她们可有二十七人呢,再加上各自的夫君,那就是五十多人了,有这么些人手,哪还用担心打理不好作坊的道理。

    于是,不出三日,石洲府和永宁城,还有定胡县的三家作坊,就完成了交接。

    关于石洲知府的下一任人选,景昌帝并未另派官员过来,而是直接把高同知提到了知府的位置,贺通判也往上升了一级,如今已是贺同知了。

    高、贺两人知道,此次他们之所以也跟着升了官,全因稻谷的新种植法,也就是沾了林大人的光。

    此去京城路途遥远,担心爹娘吃不消路上的奔波,与之前一样,林三柱又去药铺买了人参回来,除了家中的孩子,其他人都炖汤喝了几回,包括秦秀才也都没落下。

    ······

    到了林远秋离开的这日,高知府和贺同知早早过来相送,还有众书吏和衙役。

    衙署门口有不少百姓在等着,看到知府大人乘着马车出来,好些人情不自禁的流起了眼泪。

    想到城里的新房,再想到如今的谷满仓,种种的这些,全因他们有一位全心为民的知府大人啊。

    林远秋看到人群中有好些熟悉的面孔,杨家姐妹三人、后寺村的村民,对了,还有秀娥她们。

    再看她们怀里抱着的小婴孩,林远秋很快想起,他奶每次听到秀娥她们当中有谁生下孩子后,那高兴开心的劲儿。

    送君千里,终须一别。林远秋朝众人拱手道别,与众人道了声珍重后,便提袍上了马车。

    车夫扬起马鞭,马车嗒嗒嗒地往城门而去。

    “公子您快瞧!”

    平安与马车夫正坐在车头,等看到城门口站着好些百姓时,他忍不住惊呼出声。

    闻言,林远秋忙掀开布帘往外看,只见平日空旷的城门外,此刻却黑压压的站满了人。

    全是给自己送行的百姓。

    等林远秋看到了护卫队的那些青壮们,才明白,这些百姓可不单单是石洲府的,永宁城和定胡县的百姓们也来了不少。

    不多会儿,三位分别来自定胡县、永宁州、还有石洲府的老者,各自捧着一柄挂满细布条的红伞走了过来,那庄重的模样,让林远秋立马想到了这些红伞的不寻常。

    林远秋的心“怦怦”跳的厉害,而泪水已忍不住盈湿了眼眶。

    这应该就是万民伞吧?